1958年,开国上将主动辞职,主席让聂荣臻前去挽留,为何遭到拒绝
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“关注”,方便讨论和分享,为了回馈您的支持,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。 文/编辑:嘻痞笑谈 1958 年,一位开国上将做出了个不寻常的决定,主动辞职,这事儿惊动了毛主席,他派聂荣臻去挽留,没想到还是被拒绝了,按说这位将军正值壮年,经验丰富,为啥要在这个时候离开岗位?面对老战友的劝说,他又为何如此坚持? 1989 年的一天,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格外热闹,来送别的人排起了长队,既有国家领导人,也有普通老百姓,足足有五千人,这在当时可是件稀罕事,一位已经离开领导岗位多年的老将军,为啥能让...
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“关注”,方便讨论和分享,为了回馈您的支持,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。
文/编辑:嘻痞笑谈
1958 年,一位开国上将做出了个不寻常的决定,主动辞职,这事儿惊动了毛主席,他派聂荣臻去挽留,没想到还是被拒绝了,按说这位将军正值壮年,经验丰富,为啥要在这个时候离开岗位?面对老战友的劝说,他又为何如此坚持?
1989 年的一天,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格外热闹,来送别的人排起了长队,既有国家领导人,也有普通老百姓,足足有五千人,这在当时可是件稀罕事,一位已经离开领导岗位多年的老将军,为啥能让这么多人自发前来?
答案或许藏在他辞职后的日子里,那会儿,街坊们常能看到他慢悠悠地在胡同里走,下棋的老头喊他一声 “朱老头”,他就乐呵呵地凑过去,点评两句棋路,一点儿架子都没有,有人说,他住的四合院院墙太矮,不安全,想给他加高些,他直摆手,说不能挡了邻居家的光。
现在想想,这事儿虽小,却透着他的心思,心里装着别人,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,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国家给的离休待遇,他总说自己用不上,让给更需要的人,这在不少人看来,有点傻,可他不这么想。在他眼里,待遇是给干活的人准备的,自己退下来了,就不该再占着。
后来单位分房子,他又一次让了出去,他说部队里住房紧张,年轻人更需要,他的这份清醒,从哪儿来的?他总跟家里人说,权力是老百姓给的,不能当成自己的东西,所以辞职后,有人想请他当顾问,挂个名,他也婉拒了。
他觉得既然退了,就该彻底放手,让年轻人好好干,这种境界,不是谁都能达到的,现在看,那些来送别的人,或许正是记着他这份平凡里的不凡,一个人能被记住,往往不是因为官位有多高,而是因为心里装着多少人,这道理,到今天也没过时。
朱良才早年的路,走得并不顺,一开始,他加入过国民党,可没多久就看透了他们的嘴脸,1927 年,因为积极搞农民运动,他被地主和国民党抓进了监狱,那会儿,他才真正明白,谁才是真心为老百姓做事的,多亏了共产党想办法把他救了出来。
出狱后,他二话不说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这一步他走得坚定,人这一辈子,关键的选择就那么几个,选对了方向,再难也值得,他后来的经历,也证明了这一点,1934 年的湘江战役,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,作为红 34 师政委,他带着部队打后卫,掩护大部队渡江。
敌人黑压压地扑上来,战士们拼了命地抵抗,打到最后,五千多人的部队,就剩下两千来个,湘江水都被染红了,可他硬是没退,这种狠劲,不是天生的,是打骨子里对革命的忠诚,后来有人问他,当时怕不怕?他说怕没用,身后就是党中央,退了就是罪人。
这种担当,不是一天练成的,解放战争时期,他去办军政学校,条件苦得很,学员们都住农村,他没抱怨,带着大家搞生产,办工厂开印刷厂,不光解决了温饱,还培养出一万多名干部。
1958 年夏天,一封辞职信送到了毛主席桌上,写信的是朱良才,那时他 58 岁,毛主席有点纳闷,这年纪不算大经验又足,怎么突然要辞职?于是喊来聂荣臻,让他去问问情况,聂荣臻跟朱良才是老战友,见面就开门见山劝他,身体不好就先养着,工作能找人代,等好了再回来。
朱良才摇摇头,没答应,他心里的想法,其实早就盘算了很久,战争年代,他三次负伤,右臂落下残疾,头疼的毛病也总犯,担任北京军区政委后,疼得厉害时,就靠止痛药顶着,他总说,自己是正职,干不好活儿,会影响军区工作,这种责任感,让他坐不住。
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也来劝过,说工作他能多担待,可朱良才觉得,自己挂着名不干事,不像话,他常跟家人念叨,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,不能占着位置不干活,这种想法,可不是一时兴起,毛主席听了聂荣臻的汇报,心里五味杂陈,既觉得可惜,又佩服他的觉悟。
后来在会上提到他,说别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,他倒是能拉屎却不占茅坑,这话虽糙,却说出了大家的心声,1958 年 11 月,朱良才成了开国上将里第一个主动辞职的人,周恩来夸他开明,邓小平说他顾全大局,他用自己的选择,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。
朱良才辞职后,没闲着,拿起笔写起了回忆录,其中《朱德的扁担》一文,后来入选了中小学课本,他写这篇文章时,为了准确,找了好几位老战友核对细节,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,他却说要对历史负责,文章发表后,有人给他稿费,他不要,让他署名,他也拒绝。
他说,写这个是为了让后人知道革命不易,不是为了自己出名,他用文字记录历史,也用文字传承初心,这种方式,或许比身居高位更有力量。
朱良才的一生,充满传奇,从战火中冲锋陷阵,到主动让贤退居二线,再到晚年的平凡坚守,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担当,面对挽留,他坚守信念,只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伟大,不在于职位高低,而在于始终心怀家国,坚守初心。#AIGC热点大赛#